這一對兄弟,是少數讓我不知道要如何說起的鞋款,甚至會讓自己感覺,是我自己的錯覺還是腳感失覺症,甚至來了段,入手後走路3.4次->實戰1 次->在走路4.5次->實戰一次->走路半年->再次實戰的過程,若是以進擊的巨人裡的形容詞來說,就是奇行種了吧XD
不知道樣如何形容的鞋款,從奇特的版型,無專利緩衝材質運用,令人費解的腳踝設計;但卻有高顏值,輕量跟優秀的反應性,這兩雙鞋到底是??
首先見到那帥氣的鞋盒,直接先好感+10
高顏值的外表,好感度又直接加上去,一種就算不打球穿,平常實著也是帥氣的想法掠過XD
從宣傳影片中就可以看到,Curry 4的鞋面結構,做了很多次的嘗試,搭配上誇張的中底外擴,回想起Curry那常常令人捉摸不動的運球及過人,以及超快出手,對於前腳掌的穩定要求相當高,所以鞋面設計的新嘗試,猶如太極般的內外兩側的異材質結合,外測主攻穩定,內側提供伏貼,令人印象很深。
而Curry每次都會推出的低筒版本,Curry 4 low中大底完全延續高筒版的配置,可是在鞋面上卻做出了完全不一樣的設計,也是使用兩種不同材質的結合,但是在鞋帶孔處,在內裡做出了加強,感覺蠻有誠意的。
但是Curry 4最令人頭痛的地方,就是尺寸的選擇了,偏長的鞋身,前腳掌空間很夠,可是鞋背高度卻相當拘束,讓人在試穿時相當猶豫,最後Curry 4自己選擇了大半號,而Curry 4 low甚至選擇到了大一號,主要是因為腳背的壓迫感相當重阿~是一雙要相當謹慎試穿的鞋款。
bit…but,可以稱為鞋子靈魂的中底,Curry 4,卻沒有使用上自家的招牌材質,Micro G等等,都沒有採用,而是使用上輕量的EVA作為中底材質,令人不解,雖然腳跟的SC30標誌很帥XD。
丁仔
178cm
83kg
一,腳踝支撐:
Curry 4:5.5
Curry 4 low :4
向來相當注重腳踝支撐的Curry鞋款,這次在Curry 4上做出了新嘗試,以彈性材質做為基底,腳踝外側加塑料材質來增加伏貼,可是,卻沒有見到任何的支撐設計,包含常見的腳跟杯狀穩定片,都不復見,彷彿是穿雙慢跑鞋加厚襪的錯覺,相當令人費解,以白話來說,腳踝處幾乎沒有任何的支撐性。
但是鞋子伏貼性相當好。
在低筒版上,腳跟則是使用彈性材質,加上內裡的填充,猶如Curry 4去除了腳踝的彈性內裡,上腳不安全感極重,腳踝處幾乎沒有任何包覆及支撐,一種空到極助的感覺,(搔頭)。
可是,這兩雙鞋都有另一個好處,若是自己本身有穿戴護具的習慣,這兩雙鞋相當適合。
像是Curry自己本身也是加強護具的重度使用者,也可以理解腳踝處的設計,相當需要另外穿戴護具的鞋款,幾次實戰下來,不另外穿護具的話,應該只敢練投而已。
二,緩衝性:
Curry 4 :5.5
Curry 4 low:5.5
兩雙鞋採用相同的中底配置,都是使用輕量化EVA,加上貼地的考量,中底厚度相當薄,反應性以及貼地相當好,可是緩衝性,真的相對的薄弱許多,一上腳甚至讓我想起了2011年的初代adidas crazylight 腳感,甚至還更過,完全是強調反應性跟輕量的校調,連帶鞋墊也是使用薄型pu材質,對緩衝性要求的朋友,請審慎考慮,自己腳踝膝蓋都有過傷勢,在鬥牛2.3場下來,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不適@@
Curry 4適合輕量或是要求反應性的朋友著用。
三,鞋面(前掌)穩定性:
Curry 4 :7.5
Curry 4 low :7.5
鞋面的穩定性以及中底誇張的outrigger,再加上鞋中段TPU片的加持(鞋面側邊以及中底),成就了Curry 4相當優異的穩定性表現,包括鞋內裡在鞋帶孔的部分,也都也做額外的加強;無論是第一步過人,急停,三重威脅等等,這邊可以感受到是為像Curry這樣不照常理出手及作動的人所設計,大量的前腳掌動作,在穩定性上的延續,也用鞋中段有些顯得侷處的鞋內空間,來減低雙腳在鞋內的滑動,在這雙有些挑腳型的鞋款,穩定性這部份則讓讓人相當安心。
四;抓地力:
Curry 4 :8
Curry 4 low:8
前腳掌內側及腳跟都使用上旋鈕點的設計,來提升轉向性的順暢度,加上擴散開來的波紋,加寬的中大底面積,讓Curry 4的抓地力表現讓人非常印象深刻,連在略帶沙子 的戶外pu場,都有不錯的表現,搭配上鞋面的穩定性,相輔相成,反應性及抓地表現,都讓人沒有什麼好要求的了。
五.舒適性:
Curry 4 :7
Curry 4 low:7.5
彈性內裡,輕量化,透氣性佳,在舒適性及長時間穿著上,真的沒有太多的拖累,只是許多一體成形的鞋款,在鞋面或多或少都會有卡腳的情形,Curry 4外側的塑料鞋面,卡腳的機率高了些,其實在自己試穿第一雙Curry 4十,也有點卡腳的強況產生,後來換了另一雙同尺寸的,卻完全沒有,這只能說是考驗人品了(疑??)
其實就以前的經驗,鞋子卡腳除了本身的設計,腳型上的影響之外,常常換一雙,就會減緩許多,這雙10.5對你卡腳對其他人也許不會,對其他人卡腳,對你卻也不一定,因為每人的腳彎曲的所在點不一樣。
對於一雙UA 的年度旗艦款,無論設計感,鞋子的特性都相當鮮明,可是每個人的需求原本就不盡相同,要滿足每個人原本就有難度,所以掌握鞋子的特性,再考量是不是自己所需要的,也相對重要了許多。
但是不諱言,對於鞋中底沒有用上較好的材質,一值耿耿於懷,以一雙130美的鞋款來說,總覺得還有進步的空間阿。
輕量化,鞋面穩定性優,抓地力好—>拍手
緩衝性差,腳踝支撐性低,版型特殊—>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