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KENLU.ne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768

序 / 大氣墊時代

$
0
0
DSC_4524


寫在前面

都出了一陣子,連慶生趴都開完了,身為作者本人,在這麼一個培養放颱風假心情的現在,似乎是得出來面對一下。

一本書究竟要花多少力氣才能完成?真的是很多很多。搞網路這麼多年 ,對於各種快速即時的網路手法是再熟悉不過了的。這樣一個求新求快求流量求按贊的時代裡,真是要聚集相當多的非典型因素ㄝ才會能夠讓一本書付梓,最初,我的確是帶著興奮(要寫書了耶)也充滿懷疑(自己能不能寫完),多年前,去北京還得從香港轉機的年代時,曾在媒體行等待轉機的途中與 Nike 的朋友聊過,「在台灣我們就是得付出200%的精力做事情,才有機會被看到,而且只是有機會而已」,今年以來,好幾位曾經在這戰場上一同並肩的夥伴轉移陣地,或甚至離開了這個領域,對於已經躋身老兵的我來說,心中其實一直有著得要壓住的難過的感覺。但是我仍然想要讓台灣被看見

藉機會提一下,《AIR MAX ERA》大氣墊時代這本書的名稱其實是從 A Little Less 開始的,因為我覺得大氣墊講「大」講久了,是不是可以往「小」一點的方向去想呢!(當然最後是被打槍了),但這個名稱仍被當成是我 Dropbox 裡的一個代號,跟出版商基本工事、還有辛苦的插畫家 a-bei 開始累積並準備著文字、圖檔、以及所有亂七八糟的跟 AIR MAX 相關的資料,也成了一個我的 YouTube 的相關清單,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AIR MAX ERA》 序

球鞋,合理的定義就是那「穿去打球的鞋」。但就跟「Dinner」一開始指的其實是午餐一樣,隨著日子過去,字面的意思慢慢出現變化,今日「球鞋」兩字所適用的範圍早已不止於原先的定義,相信只要抬頭看看周圍人的腳下,或是滑滑你的手機就知道;更厲害的是,現在的球鞋所衍生的現象已經不是販子、收藏家、設計師或運動品牌可以單方面定義的,因此讓人更想要問:究竟什麼是球鞋文化?

的確不只一次在過馬路或是等飛機時,問了自己「這些東西到底是怎麼搞出來的?」,我為什麼要每天上網看球鞋新聞,我憑什麼以為穿上球鞋就可以與眾不同,為什麼球鞋就是會讓自己覺得好像多了點什麼?這問題不只是苦惱我許久,就算是真的身處核心的設計師也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曾經當面問了 Nike 設計師 Tobie Hatfield「球鞋究竟有什麼魔力,讓你至今樂此不疲?」,也跟參與英國球鞋文化網站 Crooked Tongues 創立的成員聊過這個話題,都沒有獲得什麼一兩句話就能涵蓋的回答。但是毫無疑問地,球鞋都為我問過的這些人(包含我自己)帶來了一輩子的影響。

有時候,你就是註定會受到某些事物的影響,即使是身處在八竿子打不著的範圍。在工業區長大的美國時裝設計師 Thom Browne 提到過「我小時候從沒想過什麼是時裝,我其實就不知道還有時裝的存在。我到商店裡買衣服,也從來沒想過這些衣服都是有人設計製造出來的。」而本來開著爵士酒吧的村上春樹之所以會開始寫小說,則是某次在明治神宮棒球場觀看養樂多隊比賽,在第一棒的洋將 Dave Hilton 打出了二壘安打的同時,所竄出的念頭。

DSC 4538 1280x850 序 / 大氣墊時代

當然,生活裡總有這樣子出乎意料的發展,純粹看你怎麼去解釋而已。村上春樹所支持的養樂多隊雖然伴隨他開始寫作,但卻因為戰績持續低迷了很長的時間,惹得村上春樹曾發表過「我如果不當養樂多隊迷而去當巨人隊迷的話,可以度過充實豐富得多的人生啊。」「喂,把我的人生還給我」的想法。

喂,球鞋呀,把我的人生還給我」的想法我倒是未曾有過。

但球鞋不只會影響人們,有時候還會沒收你曾擁有過的人生經歷。像是在2015年的一月,我寫這篇文章的同時,英國的 Crooked Tongues 網站貼出了一篇 Thank You 的帖子,很難過地,不是要向大家拜早年而是一則宣告終止活動的公告。

“Oh Lordy, trouble so hard
Don’t nobody know my troubles but God”
 Moby – Natural Blues

對於文化,有一種定義是,「文化是由一群人所創造出來的特質,可以由任何事物去定義,包含語言、宗教、食物、社交、作息、音樂與藝術等等。

我相信飲食就有文化,是長久發展而成形的文化,譬如說,不管你有沒有吃過,法國菜就擁有廣為人知的文化地位,而這事情一定有跡可尋。1651年《法國廚師》(Le Cuisinier François)的出版,就被認為建立今日法國餐飲面貌重要的基礎,而後則是花上三個世紀才開始跨海完成影響全世界的任務,逐步形成了現在的模樣,是一段漫長且有說服力的過程。十九世紀末期,因為有了硫化鞋底的技術出現,球鞋才漸漸從靴子中被獨立出來,成為了以運動為主要目的的鞋款,而後到了1980年代才開始有了發展,這其中,Nike AIR MAX 系列扮演了關鍵且持續性的角色,不只在美國市場帶來突破,更一舉吹向歐洲、東亞甚至對我們所居住的台灣,在產業與流行面上帶來莫大的影響。觀察 AIR MAX,似乎也對球鞋究竟為什麼能夠稱為是文化,帶來了某種程度的解釋。

這本《大氣墊時代》除了想找到一個解釋,也同時是一個球鞋狂熱份子反思的過程。Paul Levy 和 Ann Barr 在1982年提出了「foodies」這個新詞,拿來嘲笑對吃極度過分熱衷的人,foodies準備食物的過程被形容有如牧師主持儀式,也習於把美妙的一餐說成是「心靈的饗宴」。與此相比,這兩年「Sneaker Head」或是「Sneaker Culture」也被用得有些氾濫,對於熱愛並崇拜著球鞋的人們,如果心裡沒有一個底蘊,總有一天 Sneaker Head 會變得跟「潮流」或「文創」等字彙同個下場,開始讓人產生懷疑與負面的影響。我當然能理解對於球鞋的熱愛,至今也仍持續享受著這件事情的樂趣,但我也坦承大部分時候,並沒有花時間去反省關於球鞋的種種,因為每天我總是快快樂樂地去擁抱下一個新花樣。這本《大氣墊時代》盡可能地去搜尋了能找到的相關參考資料,嘗試去描寫相關與不相關的現象與球鞋之間的相互影響,因為 Nike AIR MAX 是球鞋文化的核心,率先打破了許多規矩,也開創了許多新的型態,我們可以說,沒有 AIR MAX,就沒有球鞋文化。

DSC 4548 300x199 序 / 大氣墊時代DSC 4546 300x199 序 / 大氣墊時代DSC 4541 300x199 序 / 大氣墊時代

而這次之所以能展開撰寫書籍的過程,真的要感謝台灣 Nike 的信任。在咖啡館裡,我們展開了最初的籌備會議,我帶著林林總總的各式球鞋刊物當做參考,但就像《我們買了動物園》那部電影裡,房仲刻意隱藏的神祕名單,我們最後的眼光停留在我偷偷暗藏的,不屬於傳統球鞋刊物的文本範例之上。於是乎「Why Not?」,我們決定買了動物園。

在《大氣墊時代》檢視超過三十年歷史的過程中,有摸到我心裡頭瘡疤的部分,像是在「我們是夥伴呀」想說的其實是我自己永遠害怕不被認同的恐懼;也在過程中有著不經意浮現的驚喜,譬如說原來負責 AIR MAX 95 的 Sergio Lozano、曾經是菜鳥的 Joe Skaja,都在 AIR MAX 演進片段中以不同角色出現過,也有如 Martin Lotti,在十六歲時存錢擁有了自己的第一雙 AIR MAX 180 多年之後夢想成真,進入 Nike 成為打造 AIR MAX 360、MERCURIAL SUPERFLY 等等鞋款的重要設計師;另外,在「多一點」與「少一點」兩個章節裡頭,我想描述的是個人所感受到的那股疑惑,並不代表 Nike 對於 AIR MAX 有過任何的懷疑;也隨著撰寫的過程,回憶起各年代的球鞋們曾經吸引過我的種種革新與衝擊。最後,如果耐著性子看完了(感謝),希望你也能跟我一樣感受到 NIKE AIR MAX 球鞋那藉由不斷變化而去保留傳統的毅力。

DSC 4562 300x199 序 / 大氣墊時代DSC 4561 300x199 序 / 大氣墊時代DSC 4559 300x199 序 / 大氣墊時代DSC 4552 300x199 序 / 大氣墊時代DSC 4553 300x199 序 / 大氣墊時代DSC 4554 300x199 序 / 大氣墊時代
DSC 4569 1280x850 序 / 大氣墊時代

《大氣墊時代》目次

I. LIFE

  1. 該死的複雜
  2. 建築致意
  3. 蘋果會好好的
  4. 穿甲足趴
  5. 街頭躁動
  6. 我們是夥伴呀
  7. 多一點
  8. 少一點
  9. 履行者

II. KEYWORDS

III. INDEX

《大氣墊時代 AIR MAX ERA》購買連結
博客來
誠品網路書店
讀冊生活
今日中午前購書,明日7-11取件喔!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768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