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過Gelhoop系列與Nova Surge後,終於輪到口碑最夯的Gelburst系列,其實不論室外還是室內,Gelburst 24已經是我去年到今年最常駐的主要輪替鞋款,實戰性能無庸置疑,此次測試Gelburst 25,希望能從中體驗到不同之處。
測試鞋款:Asics Gelburst 25
主要科技:FlyteFoam / TRUSSTIC SYSTEM/ Asics Gel 亞瑟膠
測試場地:室內木板 / 室外水泥
尺寸選擇: us9.5(27.5cm) /us10(28cm)
–
[REVIEW] 亞瑟士 ASICS NOVA Surge 鞋評
項目:
抓地
緩震
反應
包覆與舒適
鞋面支撐
底盤穩定
後跟穩定
重量
–
抓地
發散式漩渦狀的外底紋路
在變向的抓地力與轉身的順暢度部分都足夠優秀,但它的紋路並不屬於犀利咬死地面的類型,而是一種留有餘裕能讓你能夠在止滑的同時,在之後流暢地做銜接動作。外底較粗也較深的刻痕,適用範圍較廣,測試過室內木板與室外水泥地,獨家的NC RUBBER註的確能夠兼顧抓地力和耐磨性。雖然抓地力可以達成室外與室內所有的防滑任務,但外底材質似乎容易沾黏,有次在室外實戰沾了些灰塵後回到室內木板會有些許滑動,不過,大多數的鞋也都是同樣的情況,好在Gelburst 25外底紋路很好清理,只要用濕紙巾稍微擦掉即可。
側邊紋路上包的涵蓋面積較小
另外,雞蛋裡挑骨頭的話,略為可惜的是,由於橫向的紋路較不明顯,導致前後起步推進,比較幫不上忙。還有,在內側紋路上包到中底的面積比較小,在側身、壓間突破動作,鞋身擺橫拖地時,可能抓力會比較小,當然這些小缺憾是針對一些切入與Crossover動作較多球友而言,若這些動作較少的一般球友則可以忽略不計。一如既往,抓地力是亞瑟士最穩健的部分,雖然不是最絕對頂尖,但肯定每雙測試過的Asics球鞋的止滑能力都是在優秀的水準以上。
註1: NC RUBBER融合了可以提供卓越的抓地性能的天然橡膠及具有出色耐磨性的合成橡膠,能兼顧抓地和耐磨兩個以往需要取捨的性能。 (資料來源:https://corp.asics.com/……/ins……/technology/nc-rubber)
–
緩震
全掌FlyteFoam中底
配置上,Gelburst 25的中底由兩種緩震材質組成註2,全掌中底使用Asics獨家的發泡材質,輕質、能夠迅速反應的FlyteFoam註3。後掌強調緩震,所以除了FlyteFoam外,在足跟中心再添加一塊面積不算大的亞瑟膠Asics Gel。
註2:有關搭載的科技可參考日本亞瑟士官網https://www.asics.com/jp/ja-jp/gelburst-25-l.e./p/1063A044-010.html?width=STANDARD
註3: FlyteFoam®比一般EVA中底輕量35%、比SpEVA輕量30%,也比使用在Asics慢跑鞋類的FlyteFoam提升大約10%的耐久性和回彈性。
後跟緩衝行程明顯
看過拆解發現,Gel亞瑟膠僅有中心著力點一小部分,由於面積較小,後掌在靜態穿著、原地測試起跳落地,中間這部分感覺不到Gel亞瑟膠的腳感,但若從側邊這部分感受的話,潰縮行程長、形變量較大,有下陷感,很明顯是FlyteFoam的作用。
Gelburst 25在緩衝洩力和承托腳掌部分的平衡做得非常好,它依舊沒有氣墊那種飽滿回彈感,但單純穿著就能感覺到略微的彈性,動態實戰中不論是緩衝、反應與輕質皆達到完美的平衡,那種沒有特別強烈的存在感,但在啟動、變向、起跳落地時,能略微體會到的韌中帶彈感受著實令人心醉。對於80kg的筆者而言,在室內木板地,全掌FlyteFoam吸收落地時的衝擊,實在可以用「舒服」兩個字來形容,室外的話則屬於「剛好」的等級。最適合的位置是鋒衛搖擺人,而且涵蓋範圍可以往內線與後衛cover,只要不是體重極重或是極度要求回彈感的人,應該都可以勝任。
–
反應
厚度偏輕薄的中底
Asics籃球產品線當中屬於偏向All-Round定位的Gelburst系列,中底較Gelhoop系列略厚些,但比Nova Surge薄。單以厚度主觀感受來說(非實際量測差距),我認為Gelhoop V11是1、Gelhoop V13是2、Nova Surge是6的話,Gelburst大約是3左右。
後跟圓弧幅度恰到好處
後緣圓弧設計對於落地後動能轉換至前掌更圓滑順暢,且弧度恰到好處並沒有穩定性的疑慮。單就中底腳感而言,應該是這三款鞋中最能吸引大部分人的,蹬地時前掌沒有過多的潰縮造成反應遲滯,貼地感與輕量化雖然不像Gelhoop做到極致,跟腳性與操縱性卻相去不遠,而且緩震性能至少高了1個等級,也比其他相同貼地感球鞋的緩震優異許多。緩震極限與保護性略低於Nova Surge,但靈活性與貼地感則明顯比Nova Surge出色,重量也較輕。
或許無法像Gelhoop系列以「輕量與貼地反應」、Nova Surge以「包覆與保護支撐」當作標籤,但以「全能性」為Gelburst 25做註解應該是毫不為過。
至此,筆者試過多代Gelhoop、Gelburst、Naked EG02與Nova Surge,初步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第一,Asics對於籃球產品線的劃分非常明確,針對不同的場上位置與打法需求,在選擇上比其他品牌清晰。第二,基於日本籃球運動大多在室內從事, Asics籃球鞋的設計初衷可能是在室內木板地上的緩震只要達到剛好足夠或中上即可,在此基礎上盡量開發出其他目標性能的優化,尤其強調輕量化、反應性與抓地力,即使是非常可惜已消逝的Naked系列也是如此,這應該與日本這個國家強調敏捷的籃球球風密不可分;但是,近年Asics設計也有漸漸向室外球場適性靠攏的趨勢,比如開發出更高一階中底的Nova Surge與Invade Nova,以及Gelhoop V13與Gelburst 24, 25的緩震極限提高。
–
包覆與舒適襪套式內襯是舒適度來源
一套入Gelburst 25就很明顯地感受到雙層網布鞋面帶來的優勢完整體現,比Gelburst 24梭織TPU鞋面更舒適柔軟,透氣性也稍微比Gelburst 24要高;Gelburst 25的外觀輪廓也比Gelburst 24更加飽滿圓潤,中等厚度鞋舌的優點依舊保留了下來,不論在舒適性、貼合度與包覆感相較於Gelburst 24的都有顯著提升。重點在穿著初期,Gelburst 24在鞋面彎曲時,彎折點會頂到腳面造成不適,在Gelburst 25身上則不會,這是兩代主要的差別之處。
最後兩組鞋帶孔改為動態鞋帶系統
7組鞋帶孔,可以依據使用者腳型需求調整,相比上一代Gelburst 24,在第6與7組鞋帶孔部分,改用動態鞋帶系統。經由觀察與觸摸這兩組鞋孔是縫製到一個小裁片上,與鞋身並未黏死、且底縫到中底布上,確實能隨使用者的繫緊或放鬆,達到包覆程度的客製需求,讓Gelburst 25在本來就很好的包覆鎖定上,更有調節的空間。此外,這個小裁片約80%的面積透過襪套式內襯與雙腳隔離,基本上能阻絕掉刮到腳面的感覺,目前沒有感覺到它帶來的不適。
–
同尺寸的Gelburst 25的外觀輪廓稍微比Gelburst 24飽滿圓潤
選擇尺寸必須仔細考慮 (以下的建議基於Gelburst 24與25的Standard楦寬而言),筆者平常大多穿著的尺碼是 28cm(us10),實戰大多穿著厚襪並且在襪內有貼紮的習慣,Gelburst這兩代的27.5cm與28cm筆者全都嘗試過。24代的27.5cm勉強能套入,但非常壓迫,實戰中會不舒服的那種狀態;24代的28cm則是套入就感覺到稍有多餘空間(主要是腳趾前端),雖然初期對於實戰的影響不太明顯,但長時間使用鞋身撐開後,會覺得需要穿兩雙襪。25代的27.5cm相對套入較容易,實戰上雖稍微偏緊,但壓迫感屬於可以適應的程度,預估在磨合過後,27.5cm會是非常貼合與舒適,適合實戰的選擇;25代的28cm則是一套入就知道這是屬於最舒服的尺碼,但預估在長時間實戰,鞋身逐漸拉扯後,鞋內空間會略微偏大,但實戰中能感知到偏大的程度比24代的28cm要輕微。
筆者的建議是,若能忍受穿著初期略微壓迫的感覺,或是有偏薄的鞋墊可更換,可以嘗試小半號,等後期磨合開了,再換回原本的鞋墊。若無法忍受初期的壓迫感,就是想要整個過程都完完全全舒服地穿鞋,那就選擇原尺寸,然後透過:1.穿厚襪或兩雙襪、2.完整的貼紮、3.更換較厚的鞋墊,以上這些方式單獨或並用來調整鞋內空間。
–
鞋面支撐鞋身基本上由兩層網布材質組成
一開始看到Gelburst 25的鞋面材質,由Gelburst 24的梭織TPU鞋面改成網布鞋面時,會擔心支撐能力不足,但後來實戰證實,至少在Gelburst 25的使用初期,我的擔心是多慮的。兩代同樣在鞋身裡面都有配置襪套式的內襯,Gelburst 24的單層梭織TPU給你一種它略有拉伸彈性,但在微量地拉撐到某一程度後,單純靠這種材質的強度把腳支撐住。而Gelburst 25的雙層網布鞋身,感覺上是透過兩層彈性較小的材質來抵擋腳在鞋身內的滑動。也就是說Gelburst 24的梭織TPU材料比較有強度也稍微有拉伸空間,Gelburst 25的雙層網布比較沒有拉伸的彈性,但依靠著雙層設計和這種較沒有彈性的網布之優勢來提供支撐力。兩者提供的支撐感受是略有不同的,但支撐能力都是相當足夠。比較擔心的是耐用性,Gelburst 25這樣的網布鞋面,長期使用上,可能會比較容易磨破或勾破。
–
外側鞋面上的虎爪Logo屬於硬質材料
內側鞋面虎爪Logo採用塗漆處理
Asics的Logo總共四個線條有著天然的優勢,只要使用TPU或是硬質塑料,就能夠涵蓋不小的面積,形成一個穩定支撐範圍,屬於小加分的項目。實際上Gelburst 25外側的確採用硬質塑料,對於穩固腳部有加分效果,實戰感受屬於非常放心的狀態,不用擔心腳會突出鞋面,但內側的logo則僅採用上漆處理,支撐效果不如外側。
鞋領內襯多一層壓膠保護防止磨破的優點依舊傳承
依舊沿襲鞋頭採用車縫線防止開口笑的設計
–
底盤穩定 造型特殊的TRUSSTIC SYSTEM抗扭轉系統
抗扭轉部分,如同Adidas的Torsion System一樣,Asics也有獨家的抗扭轉結構—TRUSSTIC SYSTEM®註。依Asics官方資料顯示是採用樹脂製成 (其實我們常稱的塑料TPU的主要成分就是樹脂,其他輔助成分則看用途來添加,可以說樹脂是塑料的原材料之一,而塑料是樹脂的成品;或者說未成型是樹脂,成形後的是塑料,因此,在”一般情況”下,這兩個詞可以通用)
註: 透過放置塑料加強鞋底的中足部分,可穩定球鞋以抑製運動過程中的扭曲。(資料來源:http://corp.asics.com/……/insti……/technology/trusstic)
整體抗扭結構一路延伸至前掌
從Gelburst 24之後更加異型態的TRUSSTIC SYSTEM具有相當程度地改良,它並不是直接添加一整塊方正的硬質物來硬撐,也不像NIKE喜歡用的彈射設計(例如:eclipes plate), Gelburst 25斜向且對角線前後配置的異型結構方式,能適度配合腳部的律動,透過相互配合的設計來達到抗扭需求,屬於動態平衡的類型。
前掌延伸外擴的區域並不算特別大
防側翻部分,前掌外側外擴的面積並不算特別大,但因為整體重心較低,與延伸到前掌的TRUSSTIC SYSTEM,加上鞋身穩定性非常好,即使Gelburst 25的防側翻不是最頂尖的級別,但起碼是優秀的水準,實戰中依然帶給筆者安心的感覺。
–
鞋墊、中底、外底共同對應的透氣孔
傳統照舊,這個抗扭轉系統配置透氣孔加速熱氣散出的功能還在,據說是創辦人從摩托車冷引擎得到靈感而發展出的散熱系統稱之為Magic Ventilation®,或多或少增加鞋身整體的空氣循環。
後跟穩定極為吸睛的外部穩定裝置
承襲上一代,外部造型非常吸睛,類似Asics跑鞋Kayano 26的TPU穩定裝置,加上腳踝周遭內靴的填充泡棉中等略偏厚,內置的硬質Counter有效環抱住周圍,只要將鞋帶繫緊,在打球的啟動瞬間,腳跟並不會上下滑動,整體鎖定效果佳,雖然不是屬於強力扣住腳跟的類型,但從未發生不跟腳情形。
腳踝到後跟與Gelburst 24相比少了一層鞋身
兩代放在一起比較可以很明顯看出,Gelburst 24在腳踝周遭多了一層鞋身,單純按壓或實際上場打球,都可以體會到,腳踝這部位Gelburst 24的保護與支撐稍微高些;但相對地,Gelburst 25的輕量化與靈活度就比較出色。
–
重量:399g (28cm) 以一雙功能非常完整的中筒球鞋來說,控制在400g以內是相當優異的水準。
–
結論
Gelburst 25類似團隊鞋款的特質能適絕大多數人群,它如同全能球員,覆蓋球場最廣範圍,集結輕質、包覆、支撐、緩震、反應、支撐、抓地,雖然每個環節看起來都不太起眼,但揉合在一起所達到的整體協同作用卻近乎完美,或許這就是日本設計理念累積到第25年的精華。Gelburst 25有爆炸性的腳感嗎?沒有。但他絕對會是你踏上球場最放心的戰友。當然,如果你是屬於體能極度爆炸的球員或需要某方面極致性能(例如:極端貼地性或飽滿回彈感),而犧牲某些項目作為補償的球友,那就要試試Asics的其他產品線了。
近期亞瑟士的口碑爆棚,好產品的確能夠逐漸累積能量,最終讓大家看到它。所以,筆者在這想提個觀念。有個管理學名詞—「Kaizen (日式改善, かいぜん)」拿來形容Asics設計籃球鞋的歷程也非常貼切。日式改善是屬於日本式的進步方式,它循序漸進,較緩慢的進化方式,相比歐美式較劇烈且全面性推翻前代的創新式(Innovation)改善方式不同。這樣的異國文化與精神雖是管理學領域但套用到日本球鞋設計與歐美品牌的差異,是不是也很相似?Asics歷代球鞋雖緩慢但持續的修正,逐漸淬鍊出Gelburst 25這樣完全功能導向近乎完美的純粹實戰鞋;而歐美Nike, Adidas幾乎每一或兩代就推翻前一代的設計理念,這當然有好有壞,好的方面就是比較可能帶給消費者新鮮感或驚喜(不過,可能有正面驚喜或負面驚訝),壞的方面,就是會讓原本認定了自己的打法或調性適合於某一個系列或某個簽名球星的鞋款,結果下一代的設計思路或適用族群可能完全改變,會給消費者一種無所適從的感受。喜歡哪一種端看你屬於哪一類人,還是那句「沒有最好,只有最適」
值得推薦:
自然舒適的包覆感
支撐、緩震、反應的絕佳平衡
必須注意:
尺寸挑選需要費心思
網布鞋面耐用性問題
適合族群:
能適應絕大多數打法與位置的球員(除了體重極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