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為這雙鞋穿著感受的分享。
基本上25代就是24代的微調版,因此大致的性能表現都一樣,可以參考板上此前我為24 low寫的詳細實測文。
這篇文章會提到三個主題:
1.與24low的差異
2.與Kobe 4 protro的比較
3.亞瑟士三個系列籃球鞋的選擇
[與24代的差異]
首先來講一下之前24low的分享文提到的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尺碼。我個人平時穿著US10.5,但亞瑟士沒有這個尺碼,因此24low我選的是US11,結果就是內長太長,腳會在鞋子裡面略微前後滑動。雖然不致過於影響實戰表現,但那種感覺真的很讓人不快&有點沒安全感。
這次25選了US10,就完全沒有腳前後滑動的問題,腳趾前方的空間也只比我平時的習慣小了一丟丟而已。亞瑟士尺碼的問題我身邊的朋友也同樣遇到過,因此強烈建議一定要去試穿。
再來是包覆性的問題,這一代把梭織鞋面換成傳統網面材質,腳的貼合感是有稍微改善的,不過我個人覺得梭織材質比較有質感/科技感就是。另外25新增的Loop System,其實就跟飛線的功用差不多,的確是有感的提升了鞋身兩側的包覆性,所以這一塊是有加分的。
但我也發現一個缺點,就是在鞋帶拉緊的時候,這個loop system的內側是偏硬且有點突起的,會造成腳背輕微的不適。當然實戰時不太會去注意到,只是希望之後的系列能針對這一點再優化一下。
這次鞋筒選的是mid版本而不是low版本,理由是24low的鞋幫口跟鞋側的TPU支撐片是差不多高度且平行的,由於鞋幫口的填充會收薄,腳踝就會特別感受到跟硬物的摩擦。mid版本TPU位置的內側填充厚度是正常的,相對比較舒適。
(這部分視每個人的腳而異,只是我有遇到這情形)
[與ZK4的比較]
為什麼會拿來跟Kobe 4 Protro比較?或許是因為,我在這兩雙鞋子上感受到了一樣的靈魂 — 只為了實戰而生。
這兩雙鞋相似的部分:出色的支撐、抓地力、包覆性,在緩震及反應性取得完美的平衡。綜觀整雙鞋的設計與用料,無一不是為了實戰性能考量。適用位置人群廣泛,但特別適合全能型球風的球員穿著。
當然這兩雙鞋子各自有勝負的部分(只是相對而論,實際上都是頂尖實戰鞋)。ZK4更為出色的當然就是後掌Zoom Air的緩震極限更高、腳感更為舒適。Gelburst不差,實際上實戰時不會覺得不足,只是跟老大哥比起來就不是同一個檔次。
ZK4鞋身內側的填充物回彈更快更厚實,而且十分的貼合腳型,該說穠纖合度嗎?總之Nike的鞋楦設計及填充物的使用,這種看不見的地方,才是遙遙領先其他廠牌的獨到之處。
Gelburst更為出色的地方是鞋身支撐性及後跟穩定性。不管是後跟的延伸至鞋幫處的TPU,還是腳弓處TRUSSTIC System延伸是兩側鞋面的TPU,都確實的強化了鞋身的支撐性。後跟呈現上窄下寬的造型以及硬度很高的大底材質,帶來水準以上的穩定性。ZK4的後跟發泡材質有點過軟,腳往外翻的時候沒有甚麼阻抗感,這一點是我覺得ZK4比較明顯的缺點(但實戰中其實沒有特別感覺會翻船就是)。
耐磨性也是Gelburst屌打ZK4的部分,我打室外油漆地沒問題,但ZK4就絕對只能活在室內場地了。
其實Gelburst最大的優勢就是 — 可取得性及性價比了。穿壞了?再去買一雙就好,而且舊款跟新款的差異不大,不太會有那種迭代後反而懷念上一代的情形。至於ZK系列?先想想看自己錢包夠不夠厚
還要祈禱Nike不要偷料、不要簡配、不要”更出色的泡棉”(那是什麼?還是泡棉)
[亞瑟士的籃球鞋系列選擇]
Gelhoop、Gelburst、Nova Surge我全穿過了。我的心得是 — 再年輕個十歲、或再瘦個十公斤,我會把Gelhoop當寶,但現在來說不適合中年發福的大叔。
至於Nova Surge,我是看板上都奉為神鞋才去買來穿的,結果一上腳就覺得不愛,實戰後更是感覺表現的一塌糊塗。徹底感受到什麼叫千人千腳,我實在是不習慣這種戰車般的鞋子,不管從改觀還是實戰感受。(小插曲是我起跳搶板時後跟外側的TPU踢到我朋友,當場把他的脛骨處踢到黑青了…被唸了好久,當下果決選擇要把凶器處理掉)
這次買的Gelburst 25 LE,鞋幫高度、尺碼選擇都對了,儼然就是我的天選之鞋啦~~ 而且顏值特別對我的胃口,拜託亞瑟士之後也能稍微注重一下外觀設計啦 畢竟強調實戰性之餘,大叔還是有個風騷的內心
希望亞瑟士在籃球鞋的市場上能夠獲得更多的關注與迴響,讓原廠能投入更多的資源在上面(光看旭日紅這個配色只有出現在跑鞋及排球鞋上,就知道原廠對於不同運動類別重視程度的差異啦)。這樣我們就能買到更多實戰好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