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以綜合表現來說,PUMA Clyde Hardwood 是我近半年最喜歡鞋子,並不是因為他實戰性能特別突出,而是能夠勝任多種場合,不論是要去球場的路上或是在球場上都一樣。
前面寫到 PUMA Clyde Court 的時候我曾經這樣評論:
他能讓那些不打籃球的人一看到這雙鞋款不會直接聯想到「嘿!你要去打球喔?」而在日常生活中成為自然而然的存在。
但在實戰分數上,PUMA Clyde Court 僅能是一雙還可以的實戰鞋款,如果說想穿著它專程出門打球,我可能還是會帶上另一雙鞋子,但 PUMA Clyde Hardwood 則是延續優點,改進缺點,變得更適合實戰,同時又不會失去適合搭配的外觀。
初即以白底黑/綠/粉紅側飾條面世,沒有過多花俏色系,就像鞋名一樣,充滿了復古風格,但是細看鞋面的面料堆疊卻不是那麼復古,兼用了麂皮網布與皮革三種搭配塑造出的精緻的質感,中底為 PROFOAM,後跟環繞的穩定片延伸至兩側時以流線不對稱的方式設計。
遠遠的看他就只是一雙感覺是普通滑板鞋甚至與休閒鞋無異的鞋款,過去側邊的橫放於鞋子外側的大型 Logo 已經是 PUMA 鞋款的固定樣貌,不混是跑鞋、賽車鞋甚至是休閒鞋皆然,你可以說無趣,但是對大部份人來說這也絕對是最容易被接受的外觀。
但要怎麼把無趣變成有趣,這就要靠設計師的功力了,這雙鞋子比起 Clyde Court,可以感覺著力甚深。
這是一雙有趣的鞋子,老實說各方面都不是特別突出,同意 勘履 這一篇的評測,正因如此,他在各種測試下都盡可能地滿足大家的公約數,如果你從 PUMA Clyde Court 穿起你會知道這幾雙鞋子的缺點正在慢慢改變當中。
但最大因素還是因為它的外觀平易近人,也因為如此成為近期出勤率最高的鞋子,如果要讓籃球融入生活當中,有時候把平易的元素加到籃球鞋元素當主角,其實也不錯。
這次依然會用 反應 / 緩衝 / 防側翻 / 抓地 / 包覆,及實戰動作與心得闡述。
鞋子的反應性一直是我最在意的點,其實一穿上去這雙鞋子的貼地感不是頂級的好,頂多只能算是適中,但這雙鞋子在整體的調教上滿不錯的,沒有一項特別突出的情況下能夠把反應調整至水準之上,至少在運球突破腳步運用,能跟隨著推進的方向,是一雙尚有水準的鞋子。
但部分因素還是受限於他的中底厚度,所以沒辦法臻於頂級之境,不過中底也不會成為阻礙,反倒是因為抓地力的部分讓這雙鞋子受限中底厚度之外,還有可以補足的地方,這點就留待後面說明。
仔細看中底厚度其實跟 Clyde Court 一致,但是對地面掌握的反應卻是不太相同,不過因為變因太多,所以不能相提並論。
而可能中底厚度的關係,這雙鞋子的 Heel to Toe 的反應也不算是頂好,但這是為了加強在緩震上必然的結果,無傷大雅。
這雙鞋子搭配起 PROFOAM 連帶包覆中底的材質比起之前的 Clyde Court 之 Hybrid 混合材質中底,調性還軟一些,但也不到「塌」而是偏紮實,整體的搭配也滿好的,至少對我來說是可以接受的,不會有太生硬的介入與感受,就是穩穩地支撐著你,鞋子前後掌高低差感覺在 3- 5 mm 左右,沒有滑板鞋整體高度平均一致,跑動過久腳底會痠痛的感受,這點我就覺得細節調整得滿好的,會讓人覺得這雙鞋子還是有著實戰的靈魂。
雖然中底不算低,但是 PROFOAM 首用在 PUMA 籃球鞋上的效果是不錯的,在與外包 TPU 材質的協調性還不錯。
紮實的中底感受對大部分的球員來說應該也能接受,所以我倒是覺得這種各項都不算是特別優異的鞋款,卻能夠讓大部份人接受,算是定位的好。
防側翻這點沒有太明顯的 Outtrigger ,一開始會覺得有點擔心,畢竟踩上去的中底感受也不算低,我想設計師在外觀設計上如果要保有復古的風格,勢必有所割捨,所以選擇在前掌的外側加上了一片麂皮作為加強支撐,因為鞋身前段的網布材質偏軟也較有延展性,即便網布下還有一層布料材質,並沒有想像中的薄弱。
但是側踩時,還算安心,沒有出現過翻過去回不來導致雙腳進廠維修的情況(?),但我想大部分還是靠著外底紋路牢牢抓緊地板。
之前提到這雙鞋子雖然沒有特殊的強項,但其他項目與抓地力相比,抓地力之強就顯而易見了,鞋子的外底紋路並沒有特別的設計,頂多就是用不同方向的人字紋搭配上後跟十字型紋路,沒有太多的設計靈感至於其中,但也就因此有種樸實有力的感覺。
對我來說較常磨損的區域就在,前掌內側及後跟外側,都是以大條紋的設計,穿了近六個月之後,其實也有明顯的磨損了,這點可以從上面的圖片看出來,但是抓地力仍在。
用手去觸摸外底材質可以發現他是摸起來比較「澀」的橡膠,在大部份的場地都適應良好,也不需要擦拭鞋底就能保持抓地的水準,穿著這雙鞋子大部份時期都是在室外場地打球,對我來說都是很有水準的。
這個項目也是我覺得是這雙鞋子的強項,鞋子的包覆性,與 Clyde Court 相比,Clyde Hardwood 確實好很多,內側的填充也夠,加上先前提到的內外層鞋面之分,所以鞋面的強韌與支撐性再到包覆性都是很不錯的,透過多層面料的加強,透氣不會到非常差,有點意外,但如果真的很容易流汗的朋友,還是要注意一下,對大部份球友來說應該都是能接受的。
透過厚實填充也不會讓雙腳感覺到「空」,這點也算是彌補了防側翻的不足,透過內層面料與外層皮革包裹雙腳,雖然這不是這雙鞋子特別強調的點,但應該會是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地方。
對我來說其實還滿好奇的,如果將鞋子前後網布、皮革的面料交換位置,包覆性會變得如何?雖然包覆不見得會變好,畢竟很大部份是有關內裡的填充設計,但是可以確定清潔起來應該會簡單不少xD
雖然不是突破類型的球員,但是對腳步的快速變化有比較強烈的需求,在做試探步的情況下,透過前掌觸地還算能感受地板,進而透過強而有力的抓地力,在瞬間變向時能給予不錯的推進感受。
對於投射來說,原地起跳的幾乎是沒有太多影響,每一雙鞋子都差不多,但若是跑過掩護後回正的跳投可以感覺到對於地板的掌握實屬水準之上。
突破上因為中底的厚度,所以他不會是一雙頂級反應的鞋款,但依舊合格堪用。
之前看過 Sneaker Review 2.0 文章,裡面提到 「PROFOAM的設定偏向充沛緩震」,其實我是滿認同這句話的,雖然我不太喜歡強烈緩震取向的鞋子,但如果真的需要緩震,我會傾向把它放在後掌,因為再推進的情況下,無可避免地會用到後跟著地這種比較極端的姿勢,他就能提供比較好的保護。
有些鞋子會把後跟做的向上拉高,遠看就像削掉一塊,最明顯是adidas Harden Vol.2,在結構上能減少腳跟落地的衝擊,但是 PUMA Clyde Hardwood 則是直接透過緩震直接減弱衝擊,這點也算是做得還不錯。
不然因為足跟緩震沒做好造成的足底筋膜等傷害,是非常難受的呀!(嘆
心得
整體來說,我還是很喜歡 PUMA Clyde Hardwood,因為他能夠每天自在穿出門,也更能搭配其他服飾,落實 Basketball in My Life 的態度,沒有太強烈的外觀設計,卻能有還不錯的實戰體質,真的是值得再入手一雙的鞋款。
目前 PUMA 籃球系列,在 Clyde Court 及 Clyde Hardwood 都有著標誌性的外觀,低筒的設計讓人覺得沒有太強烈的不協調感,結合了過去的元素。
而另一派 Uproar 及 Lagacy 我覺得比較偏實戰一些,而且性能也都有水準之上,至於 Sky Modern 雖然沒那麼實戰,但是高筒的設計,對於日常穿出門,就沒辦法是我的首選了,加上人又不高,可能看起來矮又短腿(?!)。
這邊簡單列出優點與值得注意之處,給大家做個參考。
日前日本的運動用品店才上了一批新的 Clyde Hardwood 的團隊款配色,或許之後台灣也有機會吧!因為白底不論是配上藍色、紅色的基本款都滿好看的,也很適合搭配不同的籃球服飾。現在這種簡單的 Team 配色很少了,雖然國外有,但是基本上台灣確實是少見。
優點:
1. 抓地力表現幾乎能在各種場地展現實力(水中例外xD
2. 包覆性良好,能將雙腳牢牢固定在鞋內,沒有滑動的疑慮
3. 緩震配置,除了需要高度緩震需求的球員,這雙鞋子應該都能符合需求
注意之處:
1. 因應中底厚度,反應不到極好,頂多中間偏上,如果是需要高度反應的球友,建議試穿過。
2. 白色為底的鞋款真的非常容易髒,加上網布清理比較難,有潔癖的球友建議買深色系,當然如果練就無視大法,然後有喜歡外觀,不在意戰場痕跡,我覺得滿可以的。
不獨屬於籃球卻又能巧妙融入生活,
是那種能陪你走上球場奮戰也能在路上舒服閒晃的朋友。